4種關節炎的成因及症狀

分享給好友:

發佈日期:2023-12-16

早上發作

◆ 類風濕性關節炎:免疫系統的異常導致自身免疫細胞和抗體攻擊關節,引起發炎反應,進而導致關節組織的增生和結構損害。
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系統失調的疾病,其確切成因尚不明確。在台灣,女性罹患的機率是男性的3到4倍,危險因子包括吸菸、高齡、不良的生活環境或習慣等。這種疾病由於免疫系統主動攻擊關節組織而引起發炎反應,導致極度的疼痛。若不進行治療,可能導致骨骼變形,嚴重影響生活,同時也可能引發其他免疫相關疾病。

◆ 退化性關節炎:關節囊內的滑液逐漸減少,且缺乏潤滑和緩衝的作用,導致軟骨逐漸磨損,最終使得關節囊萎縮。
主要是因「長期勞動損傷」所致,韌帶和肌腱因長時間不當或過度使用而受損,進而對軟骨產生不良影響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硬骨也逐漸磨損。若不及早處理,可能導致骨刺、關節形狀變異,甚至完全磨損關節腔。不僅限於常見的膝關節退化,其他關節如手指和手腕若長期受到勞損,也可能產生相應的退化問題。

晚上發作

◆ 痛風性關節炎:體內尿酸過多或是人體代謝尿酸的能力異常,多餘的尿酸便會在體內沉積形成結晶,導致關節腫脹,嚴重者可能對關節造成損害。
身體內多餘的尿酸形成不穩定的結晶,最終積聚在關節處,引發免疫系統中白血球的攻擊,試圖清除這些「外來物」,從而引起發炎。由於尿酸代謝涉及下肢,因此痛風通常表現為下肢的疼痛,但也有些人可能在上肢關節感受到疼痛。

◆ 僵直性脊椎炎:僵直性脊椎炎可能是關於遺傳基因或細菌感染。一旦患上這種疾病,患者的脊椎骨骼會逐漸粘附在一起,導致脊椎變得僵硬且失去了彈性。
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主要影響脊椎關節、附近肌腱和韌帶等軟組織的慢性疾病,導致這些組織鈣化並變得僵硬,使脊椎失去柔軟度,因易發生在家族遺傳而難以預防。與一般疼痛的區別在於「不動才會痛」,且20~40歲男性是容易患上僵直性脊椎炎的高風險族群。許多患者誤以為是運動傷害或足底筋膜炎而延誤就醫。

資料來源:HEHO health & hope

為提供您最佳的網站使用體驗,本官方網站會於網站使用本身或第三方的Cookie,以作為技術、分析、行銷之用。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。若想瞭解更多,可閱讀Cookie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