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處理退化性關節炎?

分享給好友:

發佈日期:2023-12-16

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成因是什麼?

  • 外傷:當關節表面變形和肢體受力角度改變是由外傷導致的,都可能引發外傷性退化性關節炎。
  • 年紀:通常情況下,大約在60至70歲之間,由於長時間的耗損,關節的軟骨會逐漸用盡,進而引起退化性關節炎的出現。
  • 遺傳:如果同家庭的成員都擁有O型腿,那麼關節內側受力相對更大,長時間下來就可能導致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。
  • 體重:體重是關節承受負擔的重要因素,體重愈重,相應地,關節需要承受的力量也愈大。
  • 性別:根據統計數據顯示,女性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比例相對於男性高出1.5到2倍,這種現象被推測是由於荷爾蒙的影響。

退化性膝關節炎有哪些症狀呢?

主要症狀包括疼痛、紅腫,以及關節積水等炎症表現。在使用時可能感到軟弱、無力和僵硬,這表示部分關節已經出現退化現象,因此活動時會感到不順暢,這是警示關節退化的徵兆。

誰是退化性膝關節炎的高危險群?

  • 60歲以上
  • 女性
  • BMI大於35以上
  • 有家族史
  • 膝蓋曾經受過傷
  • 運動員

如何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?是否有根治的方法?

對於輕微的關節炎,只需進行適當的物理治療、抗炎處理並注意休息,通常可以達到康復效果。由於身體具備自我修復受損軟骨的機能,甚至能夠完全消除相關症狀。

在初期,可以考慮保守治療方法,例如避免劇烈運動或調整運動方式,是一種實用的做法。另外,有些人可能選擇口服葡萄糖胺、膠原蛋白,或接受玻尿酸注射等治療方式。但這些治療方法的效果有限。對於早期輕微的關節炎,注射PRP自體血小板增生療法可能是一個更為理想的選擇。

然而,當面臨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,因軟骨已完全磨損,身體無法自我修復,此時必須考慮進行「手術」。手術的選項包括截骨術及人工關節置換。

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完成後就能獲得完全康復嗎?手術後應該如何進行保養?

儘管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能夠迅速使患者恢復活動能力,但高科技耐磨材料的使用仍存在鬆動和磨損的風險。因此,在完成人工全關節置換後,必須採取適當的保護和正確的使用方式,以確保人工關節的耐久性。

在手術後,可以進行輕度的運動,如散步、游泳或騎自行車,這些活動有助於保護膝蓋。然而,至關重要的一點是不能僅限於單一運動,也不能只依賴單一關節進行運動。因此,需要輪流運動,使得每個關節都能得到適當的使用,以最大程度地減少關節的耗損。

資料來源:HEHO health & hope

為提供您最佳的網站使用體驗,本官方網站會於網站使用本身或第三方的Cookie,以作為技術、分析、行銷之用。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。若想瞭解更多,可閱讀Cookie隱私權政策。